随着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流行和时间推移,接种第三针(第一针加强针)新冠疫苗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会降低。2022年3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在50岁及以上人群和新冠高风险人群(如医务工作人员),在符合接种条件(接种第三针4个月后)的情况下接种第四针(第二针加强针),进一步进行强化接种。然而,关于第二针加强针的成本效果目前仍不清楚。为解决该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澳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张磊教授和沈明望副教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岩教授建立了动态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评估了美国当前的第二针加强针接种是否具有成本效果以及其它潜在接种策略的成本效果。该研究成果发布在MedRxiv预印平台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题目为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second COVID-19 booster vacc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ttps://doi.org/10.1101/2022.12.28.22283986)。
该研究模拟了美国全人群中5个年龄组间(0-4岁0.19亿人,5-11岁0.29亿人,12-17岁0.26亿人,18-49岁1.38亿人,50岁以上1.20亿人)从批准接种第二针加强针后180天内的新冠传播,利用不同年龄组实际报告的死亡病例校正模型。通过meta分析获得第二针加强针的效果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模拟第二针加强针接种的投入、产出。结果表明,与不使用第二针加强针(反事实场景)相比,现状情况下对50岁以上人群使用第二针加强针在180天内将增加1048个质量生命调整年(QALY),同时节省3.21亿美元,从而是节省成本的策略(cost-saving)。此外,如果在现状基础上扩大到能够对所有符合接种条件的50岁以上人群都接种第二针加强针,将进一步获得4002个QALY的健康收益并节省27.08亿美元的费用。如果将第二针加强针的接种年龄范围扩展到18-49岁和12-17岁,也将进一步分别带来2276和89个QALY的健康收益,并分别节省1566亿和15亿美元的费用,但节省的费用大部分属于50岁以上人群减少感染引起的直接医疗费用。该项研究成果受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将为各国制定新冠第二针加强针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接种策略下第二针加强针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作者介绍:
张磊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与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已有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Global Health、Lancet HIV、Genetics in Medicine等国际高影响力杂志。其于2006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莫纳什大学任职,是WHO特聘顾问。2018年7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同年11月正式入职公共卫生学院。
李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美国纽约市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客座副教授,纽约医学科学院会士,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专委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系统科学与大数据在人群健康领域的应用、医疗卫生管理、卫生政策评估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美国NIH R01重大项目,合作发表SCI论文106篇,多篇论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Health Affairs等卫生政策领域高影响力杂志。
沈明望,数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流行病学、应用数学、传染病动力学建模、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部分成果发表在BMC Medicine、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等杂志。主持项目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项目(新冠防控)等。曾获“徐宗本应用数学论文奖”(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奖”,入选2021年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