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群动态 > 正文
党群工作
+
党群动态

【陕西日报】四代人 一个梦

西安交大医学部地方病研究所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12-25 11:30:47  浏览次数: 次  来源: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是严重危害百姓健康的地方病,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28个县(市)曾流行克山病,62个县(市)曾流行大骨节病。

1957年冬,西安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前身)地方病调研队奔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重病区黄龙县开展防治研究工作。60多年来,西安交大地方病防治团队先后有四代人、近百位专家扎根病区,艰苦奋斗,开展救治、预防和研究工作。

医者仁心,爱洒病区。经过防治团队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全省近十年克山病、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例,病区县(市)全部达到国家控制和消除标准。

“我们团队四代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防治地方病、为人民造福’,既要做好克山病、大骨节病的病人救治、疾病预防工作,还要开展科学研究,找病因、除病根。”1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雄告诉记者。

埋骨青山送瘟神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又被称为“吐黄水”病。病人会经历呕吐、休克到心功能衰竭的过程,发病急,病死率高,往往是“走着进去,抬着出来”。

1959年,王世臣被任命为西安医学院地方病调研队临床组组长,前往重病区黄龙县参加克山病患者抢救和临床调研。

他认真分析研究了克山病流行特点和相关资料,认为克山病急性发作的临床本质,基本上是心源性休克。经过对比分析每例病案后,王世臣恍然大悟:原有的“强心加压”疗法对克山病这样一颗“破碎的心”,犹如“疲马加鞭”,适得其反。

1960年3月10日,病人李明友急型克山病发作,生命垂危。救人要紧!王世臣给病人直接注射5克维生素C,病情好转,连续治疗数天后,李明友奇迹般地得救了。

王世臣逐步形成了“以改善心肌和全身代谢为主”的新的治疗方案,决定使用对代谢有多方面影响且具有抗感染和解毒作用的药物——维生素C作为新疗法的主药。按照新疗法,王世臣及其团队抢救了200余例急型克山病患者,休克缓解率达90%以上,病死率由86%以上降为5%。

“王世臣首创的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是我国克山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被誉为‘克山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全国其他病区推广使用这一疗法后,急型克山病病死率迅速下降,多年来所谓的‘不治之症’得到了有效控制。”西安交大医学部地方病研究所所长熊咏民说。

克山病病死率高,而大骨节病致残率高。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畸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往往关节变形甚至畸形,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动,被老百姓称为“瘟神”。

从1958年开始,殷培璞教授随医疗队深入病区开展大骨节病救治工作。看着大骨节病患者摇着拐拐腿,痛苦地呻吟,殷培璞心里焦急万分。经过反复实践,他首创了大骨节病临床检查法,还创编了系统的手术治疗法,先后免费为全省1000余位大骨节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永寿县刘坳村的司苹果,患病时只有17岁,却因为大骨节病,一瘸一拐地走在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之路上。殷培璞得知后亲自给她做了手术,帮她打开了幸福的大门。如今,司苹果已经成家当了母亲,女儿上大学时选择了医学专业。她反复叮嘱孩子:“好好学,学成后一定要像殷爷爷那样帮助病人!”

30多年间,殷培璞不畏严寒酷暑,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在41个病区县(市)留下了足迹。1990年,退休后的殷培璞仍坚持在门诊和教学工作一线,并时常前往病区开展大骨节病防治工作。2004年,离世前几天,81岁的他仍在骨科门诊上班。

临终前,殷培璞仍然牵挂着他的病人,特意嘱托逝世后将自己葬于麟游县崔木镇杨家堡村,继续守望着他多年防治大骨节病的地区和人民。“扎根病区救患者,埋骨青山送瘟神。”殷培璞的学生郭雄对老师充满了怀念和崇敬。

防治从娃娃抓起

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病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调研队的医生们决定采取基础研究和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开展综合防治,最大程度保障病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由于病死率高,克山病的防治刻不容缓。20世纪60年代初,徐光禄作为调研队基础组组长,和他的同事们坐着架子车,抱着心电图机和发电机,深入病区开展工作。他们把病房设在老乡废弃的窑洞里,一住就是三四个月。

1965年,徐光禄、宋鸿彬等首次开展了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研究,在不同病区取得了相同显著性效果,服硒人群急型克山病发病率较对照组人群下降90%以上,在克山病防治研究史上第一次用硒预防克山病取得了明显效果。1984年,徐光禄的“硒与克山病关系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茨奖”,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获得这项业内最高荣誉。

“大骨节病和克山病一样,对病区老百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如何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不患大骨节病,成了殷培璞教授努力的方向。”郭雄说。

殷培璞及时总结大骨节病人群饮食单一,饮水和环境卫生十分差等发病因素后,于1979年率先提出了“吃杂、改水、讲卫生”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病区推广后,效果显著:实验前儿童大骨节病X线新发率为32.35%,实验后无一例新发。

病理学家莫东旭教授致力于大骨节病病理学研究。“1972年到1996年,莫东旭和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1996年,这项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克劳斯·施瓦茨奖’。”熊咏民说。

在殷培璞、莫东旭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毕华银、王治伦等接过了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的“接力棒”,开展了“陕西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中的比较研究”,提出大骨节病“一补四改”综合防治措施,明显降低了大骨节病的患病率。

据统计,1982年,全省7-12岁儿童X线阳性检出率为50.48%,到1992年降为19.01%,自2005年以后,检出率持续保持在1%以下。

传承梦想除病根

“以殷培璞、莫东旭、王世臣、徐光禄和毕华银、宋鸿彬、王治伦等为代表的两代交大地方病防治前辈,舍小家,顾大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令人敬佩,我们这些后来人一定要跑好地方病防治这场接力赛,完成前辈们找病因、除病根的梦想。”郭雄说。

郭雄、熊咏民等第三代人正是这样继续努力着。“郭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搞地方病防治要做好两个准备:第一是要吃苦,因为病区大都是山区,条件艰苦;第二是要有责任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郭雄的学生张峰说。

现在,郭雄从事大骨节病防治与病因发病机制工作已经有42年了。他在陕西十个病区县(市)开展透明质酸钠治疗大骨节病1900例,显著改善了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2013年,郭雄在永寿县调研1个多月,由于劳累过度,回西安后直接进了医院急诊室,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现在下乡调研,郭雄的身边常备着速效救心丸。

“我们的团队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既有郭老师这样的带头人,也有张峰这一批新生力量,大家干劲十足。”熊咏民说。

近年来,西安交大地方病防治和研究团队以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为重点,在“环境微量元素-人群-个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陕西乃至国家防治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每次去病区调研,患者提到殷培璞、王世臣这些名字,都激动得掉眼泪,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这些前辈。”张峰说,“我们这些年轻力量,就是要传承梦想,为实现团队几代人的奋斗目标接力前行。”

文章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1225/html/page_15_content_001.htm

 


上一篇:公共卫生学院第一党支部参观“书海观潮-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就展”纪实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
邮编:710061 联系电话:029-82655101 029-82655135 Email:sph_xjt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