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支原体感染是一种重要的性传播感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会造成男性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女性的宫颈炎、盆腔炎和早产等。由于其基因组很小,没有任何含有肽聚糖的细胞壁,因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固有的耐药性。治疗的选择仅限于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链霉素)或DNA复制药物(如氟喹诺酮类)。然而,四环素类药物对生殖支原体的疗效较差,只有20%-40%的感染可被多西环素治愈。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是大多数国家和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是二线治疗药物。然而,这两类抗菌药耐药性和治疗失败的报道越来越多。由于现有抗菌药的药效明显下降,生殖支原体感染已被确认为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那么,目前生殖支原体耐药的流行情况如何?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公卫学院张磊教授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墨尔本性病门诊Bradshaw教授及Fairley教授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近日其研究成果“Prevalence of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macrolides and fluoroquinolones in Mycoplasma genitaliu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该研究是中澳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合作发表的首篇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在PubMed、Embase和Medline上搜索了截至2019年1月7日以任何语言发表的与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耐药相关的生殖支原体突变流行率的数据。利用随机效应meta分析来汇总估计耐药的流行率,并按WHO地区和时间段进行了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
该研究发现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突变在生殖支原体样本中的总流行率为35.5%,并且流行率从2010年前的10.0%上升到2016-17年的51.4%。在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和美洲地区的样本中,与大环内酯类抗药性相关的突变流行率显著高于世卫组织欧洲地区的样本。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的突变在生殖支原体样本中的总检出率为7.7%,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率没有明显变化,但西太平洋地区的流行率明显高于欧洲地区。总体而言,在生殖支原体样本中,与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的突变和与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的突变的流行率为2.8%,双重耐药的流行率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变化,也没有因地理区域而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对改进生殖支原体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区域和全球监测生殖支原体耐药性的必要性,并建议应该重新考虑广泛使用单剂量阿奇霉素来治疗性传播感染。鉴于抗菌素耐药性的高流行率,一线和二线疗法的疗效下降,以及替代治疗的可获得性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优化抗菌素管理,包括现有的和新类别药物的耐药性指导治疗和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以更好的治愈生殖器支原体感染,并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加。
张磊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与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已有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 Global Health、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HIV、Genetics in Medicine等国际高影响力杂志。其于2006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莫纳什大学任职,是WHO特聘顾问。2018年7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同年11月正式入职公共卫生学院。其主导的中澳联合研究中心于2019年9月在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成立,致力促进西安交通大学和与澳大利亚大学的科研合作,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科研人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