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分子营养学领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在线发表了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团队的研究论文“Serum Lipidomic Signatures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arse Grain Preference and Central Obesity in Adults With Normal Weight and High Wheat Intake”。该研究基于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的基线数据和血液样本,应用广泛靶向脂质组学技术,在高频率面食摄入的人群中,发现偏好杂粮(与偏好大米相比)与体重正常型腹型肥胖(Normal-weight central obesity, NWCO)显著负相关,并发现磷脂生物合成和甘油酯代谢等代谢途径以及一些特定脂质分子(如含饱和脂肪酸链的甘油三酯等)可能发挥了介导作用(图一)。该本研究提示了在高频率面食摄入的人群中,偏好杂粮摄入在腹型肥胖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脂质组学为相关脂质代谢机制和干预靶点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图一
肥胖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的危害尤为严重。NWCO定义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处于正常范围但腹部脂肪积累过高。既往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肥胖表型与多种慢性病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小麦、水稻和杂粮是中国传统膳食中常见的三类谷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然而,这三类谷物的摄入偏好与该肥胖表型的关联和潜在代谢机制却鲜有报道。
该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徐坤(已毕业)等在高频率面食摄入的人群中,发现与偏好大米的人群相比,偏好杂粮摄入与NWCO的患病风险降低60%相关(图二)。然而,大米和杂粮都是常见的谷物,为何它们的摄入与腹型肥胖呈现相反的关联呢?哪些潜在代谢机制发挥了介导作用?
图二
进一步结合血清脂质组学的研究结果提示,在1245种脂质物中有46种脂质分子与大米和杂粮摄入的关联是相反的(图三)。这些脂质物大部分是烷酰磷脂(alkylacyl phospholipids, PE-Os)和烯基酰磷脂(alkenylacylphospholipids, PE-Ps)。使用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一个主要由PE-Os和PE-Ps构成的模块与杂粮摄入显著正相关;而另一个主要由甘油三酯构成的模块与大米摄入显著正相关,并中介了大米和杂粮偏好与NWCO的关联(中介比例分别为20.30%和11.43%)。发挥中介作用的模块提示了磷脂生物合成和甘油酯代谢相关的通路。
图三
研究提示了在高频率面食摄入的人群中,杂粮摄入在降低腹型肥胖风险方面的潜在益处,并进一步揭示了脂质合成和代谢的潜在作用,为西北高频率面食摄入人群腹部脂肪积累的病因探索提供了新的见解。
上述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博士研究生徐坤(已毕业)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我院刘鑫副教授、党少农教授和颜虹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mnfr.202400515